农业有点土?那是没点“数”

日本导演的诧异,中国农业的跃迁。

文 | 佘宗明

“农业重金属,谁能比我土?”

8年前,头戴白毛巾、腰扎红腰带的阿宝,在神曲《农业重金属》MV中这样吼唱道。

“农业”和“土”,两个词的搭配浑然天成。

农业,很土,这是很多人的惯有印象。

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的耕种,“锄禾日当午”的劳作,“看天吃饭”的收成,连在一块,合成了他们三农认知的镜框。

这不是偏见。长期以来,务农确实是个既“苦”又“土”还不挣钱的体力活。

说到三农,许多人脑中蹦出的景象是——

靠天吃饭是常态:论四季,在于春,春季没雨就发昏。说春雨,贵如油,雨下多了还是愁。

生产方式很落后:镰刀锄头和铁锹,扁担耙子与木犁,一通操作费尽力,一身汗水一身泥。

抵御风险能力基本为零:苗出土,很健康,一场风沙刮溜光。出一埯儿,浇一埯儿,一场冰雹剩个杆儿。

“带月荷锄归”的写意背后是“汗滴禾下土”。田园牧歌式的想象分分钟被“农家耕作苦”的现实泼冷水。

好在,情况正在起变化。

 

01

“在这样的小地方,却有着一群善于使用无人机和聊天软件的中老年农民,这让我十分吃惊。”

这是因疫情期间拍摄了纪录片《好久不见,武汉》而被很多中国人熟知的日本导演竹内亮,在他的新纪录片《再会长江》里的感慨。

对中国农村很感兴趣的竹内亮,在经历了湖南岳阳之行后,改变了“中国农民有点穷”的固有印象。

500▲日本导演竹内亮的新纪录片《再会长江》,关注起了中国农村和农民。

他来到岳阳后,在农户家吃到了以虾养稻的“超高级大米”稻虾米,于是问农户:咱们这个大米在哪能买到?

尔后农户打开了自家的微信小程序店铺,说这里面可以直接买,还顺带着演示了扫码溯源的过程。

看到稻虾米种植地实时状况24小时可见,竹内亮惊叹:竟然做到这种细致程度,日本企业完全做不到啊——在此之前,他对日本农业自动化十分自信。

之后竹内亮去探访当地的一群“高科技农民”后,又大为讶异。讶异源于两点:

1,那些农民会用大疆无人机给农田播洒农药,还会在企业微信群里接受农机使用技巧和安全教育等培训。

2,随行到农机线下推广现场时,他得知,现场农户中“收入都不低”,有的人“年收入百万以上”。

竹内亮目之所及的,是中国农村里的常态景象吗?就目前来说,恐怕未必。

但部分农户会通过小程序电商卖大米、通过企业微信群接受农机操作培训,无疑表明了一点:

在中国有些地方,农业的画风正发生改变。

500

▲纪录片《再会长江》截图。

只能靠天吃饭?大棚种植3.0版、卫星遥感监测大田技术和农业云,都不答应。

全部靠人力耕种?农业传感器、大载荷农业无人机植保系统、农业机器人等,有的农场主已经安排上了。

完全没有抗风险能力?数字农业提供的“农业生产环境智能感知、智能预警、智能决策”,明确说不。

输入物联网、大数据、智能控制、卫星导航定位输入等“字符串”,输出的是精准化种植、可视化管理、智能化决策,是智慧种植养殖、农业标准化生产、农产品安全可追溯……在中国许多农村地区,这幅图景已照进现实。

现代Style、科技感,“源代码”就是农业数字化。

 

02

农业数字化的题眼,是融合。

上世纪90年代,日本农业专家今村奈良臣曾提出“第六产业”的概念。在他看来,传统农业是第一产业,现代农业是第六产业。

什么是“第六产业”?这可用算法解释:1+2+3=6,或1×2×3=6。

言下之意,现代农业该是农业、制造业、服务业三大产业的深度融合。

如果说,“三产融合”是现代农业在产业形态上的主要特征,那“数实融合”就是现代农业在数字化时代的基本面向。

数实融合,体现在现代农业发展层面,即要以数字技术为工具,推动农业从“泥里”跃升“云上”,帮农业降本增效。

500

▲大棚种植基地也可以被数字化管理。

事实上,农业拾阶而上的演进之路,也是个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的过程——

农业1.0版本,对应的是小农经济时代的产业形态。

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人力与畜力,生产工具只是人体局部功能的有限延伸;农民判断农时靠经验、给庄稼施肥灌溉凭感觉;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,“产量高”是最重要的目标。

农业2.0版本,对应的是工业化时代的产业特征。

农业装备开始普及,农业生产实现专业化、规模化、机械化;“产值高”成了最关键追求,“一产(农业)+二产(制造业)”逐渐融合,向市场输出的主要是加工后的农副产品。

农业3.0版本,对应的是信息化时代的产业状况。

现代信息技术及自动化装备在农业中的应用逐渐增多;资源利用率、土地产出率、劳动生产率更高;“一产(农业)+三产(服务业)”紧密结合,催生出休闲农业等新业态。

农业4.0版本,对应的是A(人工智能)B(区块链)C(云)D(大数据)i(物联网)+5G+机器人等技术加持之下的新型农业模式。

数字技术,非但还用在农业生产中,还会渗透到到经营、管理、销售、物流等各个环节,数字化、智慧化、生态化是农业的底色。

如今,跟中国数字基础设施的渐次完善相对应,中国农业也正在拥抱4.0时代。

 

03

拥抱农业4.0时代,非技术创新无以行之。

可以看到,近些年来,国家层面的很多重磅文件和顶层会议中,都在强调农业科技的重要性,强调发展数字农业的必要性。

拿近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来说,几乎每年都会就数字农业做出部署:

2018年,提出大力发展数字农业,实施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,推进物联网试验示范和遥感技术应用;

2019年,提出实施包括智慧农业在内的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;

2020年,提出加快物联网、大数据、区块链、人工智能、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、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;

2021年,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高度,对“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”系统部署,提出发展智慧农业,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;

2022年,提出实施“数商兴农”工程。

而2022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指出:要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,以产业急需为导向,聚焦底盘技术、核心种源、关键农机装备等领域,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,整合各级各类优势科研资源,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,构建梯次分明、分工协作、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等。

将数字技术作为助推器,为农业数字化按下“加速键”,已没有回头箭。

由此衍生的议题就是“农业产业互联网”——要让农业也“产业互联”起来也“网”起来,也即利用好数字工具,推动农业的三观(微观企业、中观行业、宏观产业)四链(需求链、供应链、价值链、产业链)五流(人流、物流、信息流、资金流、商流)的互联。

500

▲重庆渝北推出的全国首个丘陵山地数字化无人果园。图片来源:新华社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这几年产业互联网热度渐高,个中的产业本该包括农业,却总被很多人窄化理解为制造业。

究其原因就在于,跟工业相比,我国农业数字化程度仍偏低:数字技术跟农业产业融合度仍不高、对农业细分赛道的渗透仍不均衡。

不是说数字技术底座不够坚实,而是说农业农村数字基建还需完善,适配全链条多场景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供给水平仍待提升。

农业数字化,说起来就简单五个字,但广袤田地千差万别,数字技术的渗入没有细粒度是不行的。

手机圈地、遥感测产、气象监控、土壤监测、作物记录、病虫害记录、人员打卡、农机管理、设备控制、产品检测、农资管理、物流管理、仓储管理、销售交易、区块链溯源……将这些都数字化,少不了要啃的硬骨头。

中国农业大学博导李想倡导的农业ERP理论,就提出要将每个地块的人员劳作、农业机械动态、农业设施操控、气候土壤情况及作物生长状态等泛数据化,通过生产计划、工单打卡、种植标准管控、生产日报、统计报表等方式把农业企业生产销售过程规范管理。

复杂至此,还得有一揽子的解决方案。

 

04

“向技术要效率”,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共识。

那产业互联网的技术,由谁来供给?

在李想看来,借用工业信息化的模型(最底层的是专业服务商,第二层是信息化集成商,第三层是解决方案提供商),农业领域的问题在于,专业服务商太多,而信息化集成商很少,最后提供的解决方案往往浮于表面。

着眼农业的现实,单点突破的技术当然很重要,系统破题的解决方案更不可或缺。

那些已变身产业数字化底座的互联网平台企业的“用数赋智”,于是颇显关键。

揆诸现实,很多科技企业也在靶向发力:

华为建设高科技智能温室、垂直农场、“三农云”·大数据中心;阿里布局农产品上行基础设施,打造智慧农业生态链,推出农业ET大脑;京东实施涵盖工业品进农村、农村金融、生鲜电商在内的F战略,发布新型农业数字化金融科技解决方案;拼多多依托“农地云拼”技术和“拼”模式直连1600万农业生产者,促进产销对接……几乎各擅胜场。

早在2018年就启动“930”改革的腾讯,也于2022年12月初首次公布了智慧农业战略,它打造的腾讯智慧农业开放平台,就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奠定的“连接+协同”既有优势。

在四川德阳旌阳区,很多农户之前都面临农业生产方式滞后、本地特色农产品好品质却卖不出好价格等问题。

可在接入腾讯安心平台和旌阳链后,农业生产、食品溯源、数字人才培训、销售赋能、数字金融等上下游链条全打通了,整个“链上旌阳”数字农业生态也在全链路可视化、可追溯、可精准运营中切实受益。

在湖南怀化洪江市,黔阳冰糖橙虽贵为“橙之极品”,之前照样经常面临产销脱节之类的问题。

但借助腾讯智慧农业的码链溯源技术与数字供应链平台,借力由腾讯智慧农业、MCN机构、电商品台、社区渠道组成的全网数字化营销,黔阳冰糖橙年度销售目标突破8亿斤,成了当地农民致富的“法宝”。

而日本导演竹内亮在岳阳看到的场景,包括农户在小程序上卖农货、在企微群接受培训等,看似简单,要是没云、边、端技术能力支撑,恐怕也很难实现。

500

▲腾讯展示的智慧农业整体能力图谱。

说到底,农业数字化背后的事情从不“简单”。

很多人会看到,手机成了新农人的新农具。

但未必能看到,腾讯们在背后提供的基础云能力、AI种(养)植模型、T-GIS工具、农业IOT平台、空间遥感监测、数字孪生平台的多方位助力。

很多人会看到,直播成了农户们的新农活。

却未必会看到,腾讯们对农户在品牌提升、运营提效、流通赋能等涉数字化营销上的多重加持。

正是这些助力和加持,让农业有了变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可能,农业也才会满是科技范。

 

05

在《再会长江》中,竹内亮几度表示“吃惊”“远超我的意料”。

日本导演的诧异,中国农业的跃迁,就这样被“产业数字化”串了起来。

这不免让人想起“袁隆平之问”。

多年前,袁老曾发出“明天谁来种地”的问题——他担心的,是粮食不够吃,是农业凋敝,是无农不稳。

某种程度上,农业数字化也是在作答:唯有集约化、数字化、智慧化,农业才能在降本提效中,迎来真的高质量发展。

而在推动农业数字化上,平台们大有用武之地。

SaaS端的企业微信、腾讯会议与PaaS端的物联网、音视频通信等,还有微信、小程序、视频号等生态系统,齐齐在科技助农的签到簿上“签名”,即为印证:

数字技术的以数助实之力,可以在现代农业方面得到充分体现。

最终成效,就是对技术成色与助农底色的检验。

未来学家凯文·凯利说过:“最深刻的技术,是那些将自己编织进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之中,直到成为生活的一部分。”

也就是说,技术就得在融入现实生活中,彰显它的价值。

挟“连接+协同”型产业互联网之力,推动科技助农,正是技术价值在向善维度的拓展。

也只有用数字技术更好地助农,让农业腾“云”驾“数”,竹内亮所见的,才会浸入寻常百姓家,成为农村里的常景。

到那时,农业也能用更足的科技范去“回击”那些成见:

农业只能土?那是没点“数”——数字化的数。
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growthhk.cn/quan/89327.html

(0)
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
上一篇 2023-01-11 10:24
下一篇 2023-01-11 10:31

增长黑客Growthhk.cn荐读更多>>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